其他

沈壮海、史君: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

2017-03-13 沈壮海 史君 思政学者

(沈壮海:武汉大学教授)

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是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上强调,“要运用新媒体信息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这一论述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如何面对信息技术所引发的新事件、塑造的新时代和描绘的新趋势,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面对思想政治教育与信息技术融合的必然趋势,需要我们准确了解二者融合的当前现状并探索有效对策,以更好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

一、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是势所必然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着人类社会进入新的时代和新的空间,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也改变了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发展的时空,改变了思想政治教育所面对的教育对象。思想政治教育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是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需要,也是信息技术健康发展的需要,是大势所趋。

信息技术开辟了新的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既被新时代之浪推着走,又在主动紧跟新时代的步伐,思想政治教育与信息技术融合是时代发展的需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进入了新的时代,并称这个被新技术改变了的时代为网络时代、新媒体时代、大数据时代或微时代,但无论称“时代”之前的定语是什么,它都是得益于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之所以可以称其为一个时代,是因为它对人们的社会生产生活产生了深刻而全面的影响,并改变了人类社会的整个发展进程。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10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1.7%。[2]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这个被信息技术改变了的新时代,出现了过去任何时代所没有的新事、新人和新要求,“互联网+”已经成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的新模式,“网红”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新群体,“网络治理”已经成为国家治理的一个新领域……新时代带来的所有新现象都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要面对的新环境和新对象,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去处理和应对新时代产生的新事件、去引导和教育随新时代成长和产生的新群体。面对新时代提出的新要求和新任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主动融入新时代,在研究新事、新人和新要求的过程中体现出自己的时代价值,在主动运用信息技术工具和平台的过程中体现出自己的发展活力。近年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微课、慕课等网络思想政治课程的出现等,都是思想政治教育与信息技术融合的结果,正是在这种融合中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

信息技术开拓了新的空间,思想政治教育既需要为自身的发展空间争夺一席之地,又需要为新空间的健康发展出策献力,思想政治教育与信息技术融合是网络空间建设与治理的需要。信息技术的发展把人类从现实物质空间带入了数字虚拟空间,由“互联网、通信网、计算机系统、自动化控制系统、数字设备及其承载的应用、服务和数据等组成的网络空间”,[3]成为继陆地、海洋、天空、太空之后各国竞相争夺的新领域,成为各种意识形态较量的新阵地,成为各种社会思潮发表言论、宣传思想的新大陆,成为一些国家意图对我国进行政权颠覆的新途径。思想政治教育担负着国家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任务,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主动占领网络意识形态阵地、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牢牢掌握网络意识形态领导权,是开拓思想政治教育渠道和空间的必然选择,是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新空间的开拓虽然带来诸多新机遇、新气象,但也产生了诸多新问题、新麻烦,网络空间的发展也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应有的作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的《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战略》明确指出了网络渗透危害政治安全、网络攻击威胁经济安全、网络有害信息侵蚀文化安全、网络恐怖和违法犯罪破坏社会安全等诸多网络空间安全问题。“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4]维护网络空间安全、参与网络空间治理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大任务。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是网络空间健康发展的需要,它需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作用,需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滋养人心、滋养社会,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5]由此看来,正是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和信息技术健康发展的双重需要,才更加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势不可挡。

二、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与信息技术融合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势不可挡的趋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积极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融合”,很好地发挥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性和创新性。但是,思想政治教育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视野、广度和深度还存在一些问题,未能真正实现二者的高度融合。

思想政治教育与信息技术的融合缺乏整体观照和宏观视野。一方面,在思想政治教育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中,思想政治教育与信息技术融合的具体样态发展和要素研究取得了可喜成绩,但缺乏对思想政治教育与信息技术融合的整体性和一般性的观照。当前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微信公众号、微博、微课等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一个热门现象,关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客体、话语等的研究也成为理论界的一个热点话题,但无论是思想政治教育微信公众号、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课程等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新样态,无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客体、话语等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要素,这些具体样态的发展和具体要素的研究都应该遵循思想政治教育整体或一般与信息技术融合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规律,脱离了整体把握和宏观观照,具体的样态发展和要素研究就有可能“走偏”。另一方面,在思想政治教育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过程中资源的整合度不高,既存在着教育资源与技术资源整合度不高,思想政治教育本身与专业技术领域没有实现有效整合,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信息化缺少专业技术的引导,致使各种形态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略显粗糙、吸引力不高;又存在着各高校优势资源的整合度不高,不同高校拥有的课程优势、教师优势、技术优势、设备优势等未能实现顺畅流动,在思想政治教育与信息技术融合实践中取得的优秀经验还未能得到普遍推广。诚然,在思想政治教育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过程中,需要具体、个别等零散研究和发展,但是当个别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就需要有整体规范和宏观统筹,才能更好地把握规律性。

思想政治教育与信息技术融合没有做到内容的真正融入。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通过信息技术“上平台”,而没有做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信息技术的真正“融入”。一方面,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信息技术相融合的过程中,形成了思想政治理论慕课、微课等多种形式的网络课程,把教材中规定的和现实课堂中讲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搬上”各类技术平台,借助这种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上平台”,确实丰富了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表现形式,增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鲜感和吸引力,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颜值”;但问题是,从现实空间进入虚拟空间、从可以直接讨论的教学课堂转入只能看和听的网络课堂,课程内容的直接上平台是否能够吸引受教育者的持久关注,是否能够真正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性,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另一方面,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信息技术相融合的过程中,建立了许多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微博和微信公众号等,把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各项国家方针政策、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各种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制度等内容“搬上”各类技术平台,借助这种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的“上平台”,确实丰富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管理形式,也提升了各项思想政治工作的宣传力度,提高了思想政治工作的便利性,扩大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范围;然而问题是,从纸质文字向网络文字的转化、从定时获取向及时获取信息的转变,工作内容的直接上平台是否能够真正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管理的有效性,也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其实,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上平台”,是思想政治教育与信息技术“结合”而非真正“融合”,思想政治教育与信息技术融合更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真正“融入”。

对思想政治教育与信息技术融合的应用与研究还不够深入。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对信息技术的使用操作,当前更多的是把新媒体、信息技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和平台,通过这些新载体和新平台的承载,激活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使原本枯燥、单调的内容通过光、电、声等鲜活地表现出来,使思想政治教育“活”起来;但是,还没有真正探索出每种技术的优势与特色是什么,如何才能充分发挥其特色和优势为思想政治教育所用,也没有真正挖掘出这些信息技术平台所表示的信息和反映的数据背后的深层意义。另一方面,在思想政治教育与信息技术融合的理论研究中,有诸多针对网络、博客、微博、微信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这些研究对如何应对信息技术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如何促进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已经做了基础性探索,已取得诸多成果;但是,缺少从共性层面对思想政治教育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规律研究,缺少从动态角度对思想政治教育与信息技术融合的机制研究,缺少对互联网思维、信息技术思维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深入研究。任何科学研究都有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思想政治教育与信息技术融合的现有应用与研究已经取得较多成果,但仍需要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信息技术融合的纵深发展,提高应用的深度和研究的深度。

三、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与信息技术融合的三种关系

面对信息技术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新变化,解决二者融合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需要正确看待思想政治教育与信息技术融合中整体与部分、变与不变、主体与载体之间的关系,在正确的关系把握中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

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与信息技术融合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在思想政治教育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过程中,要明确思想政治教育既作为部分、又作为整体的不同定位,把握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才能在融合中明确责任。信息技术带来的改革是整个社会的变化,思想政治教育与信息技术的融合要正确看待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首先,要正确看待思想政治教育这个部分和被信息技术改革了的整个时代之间的关系。技术化了的时代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环境,互联网时代、微时代、大数据时代的时代浪潮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发展的外部力量,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时代浪潮中的一滴水,不能固步自封、墨守成规,而要主动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各种变化、积极应对时代发展带来的诸多挑战,扩大视野、丰富内容、改变形式等;同时,技术化了的时代又是思想政治教育所面对的教育、研究对象,要能够对这个时代的内容结构进行正确肢解,深入了解这个信息技术时代带来了什么“新事”和这些事给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哪些新问题,这个信息技术时代塑造了什么“新人”和人们的思想、行为、价值观念等有了哪些新变化,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怎样回应这些新问题和新变化,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这一部分对整个信息技术时代的推动作用。其次,要正确看待在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中,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整体与内部各要素、各形态之间的关系。在与信息技术融合中,无论是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内容、形式等要素“是什么”及有什么变化,还是运用微博、微信、微电影、微课程等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都需要从整体上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与信息技术融合应该注意的问题、遵循的原则,需要从一般性的角度探究思想政治教育与信息技术融合的基本规律,从整体上为思想政治教育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定基调”。

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与信息技术融合中变与不变的关系。在思想政治教育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过程中,要明确什么变了和什么没有变,什么要变和什么不能变,把握好变与不变的适度关系才能在融合中有的放矢。信息技术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诸多变化,从现实空间进入虚拟空间,人们的行为方式、喜好、习惯、追求,甚至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都发生了变化,面对这些变化了的人和事,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以不变应万变”,即思想政治教育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不能变”,以此来分析和解决信息技术带来新问题;此外,在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没有变”,无论出现什么信息技术、新手段,无论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发生什么变化,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目标没有变。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还应该“以变制变”,虽然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没变,但在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中实现目标的方法、路径等变了,除了传统的课堂讲授,又出现了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形态,除了校园文化的熏陶,又有了网络文化的引导等;虽然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不能变,但是在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形式、话语、视野、思维等要变,这样才能适应变化了的形势、贴近变化了的受众,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落地”。

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与信息技术融合中主体与载体的关系。在思想政治教育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过程中,要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地位和信息技术的载体作用,明确二者扮演的角色才能在融合中保持本色。在与信息技术融合中,首先,应该坚定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定位,不随波逐流。信息技术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平台和载体,同样也为其他社会思潮提供了展示的舞台,在这种有多种声音共存的虚拟空间中,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各种思潮;在网络空间的意识形态较量中,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以占领网络阵地;在多种网络信息传播中,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作用,促成人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价值选择。其次,应该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性,不生搬硬套。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提供的各种载体,加强与专业技术人员的交流与配合,在把握每种载体的特色、了解受众对不同载体喜爱度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融入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使载体的作用得到最大化发挥。再次,应该保持思想政治教育的自我本色,不盲目迎合。在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要保持自己的政治本色、教育本色,不能一味地迎合信息技术发展趋势和受众喜好,要起到教育、引导作用,不能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过于碎片化来配合信息技术的“微小化”,不能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泛娱乐化来迎合人们的无聊消遣,不能以用过分花哨、新奇的形式只“吸睛”而无内涵,不能以只追求点击量而无教育性来衡量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只有正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信息技术载体之间的关系,才能防止思想政治教育被信息技术“异化”,防止信息技术新媒体被思想政治教育“政治化”。

四、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的对策建议

思想政治教育与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不是“信息技术+思想政治教育”的简单结合,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需要扩大视野,做好思想政治教育与信息技术融合的宏观规划;需要寻找共性,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与信息技术融合的一般规律;需要抓住重点,探索思想政治教育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话语转化。

做好思想政治教育与信息技术融合的宏观规划,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全局性。在当前我国实施网络强国战略、提升网络空间治理能力的发展大势下,思想政治教育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应该放在网络强国的大背景下,找准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强国建设中的定位,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参与网络空间治理,引导网络舆论、净化网络空间、塑造健康的网络文化,以思想政治教育的“入网”来“建网”,使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参与科技的网络浪潮,并能在价值上引领科技的发展导向。当然,思想政治教育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必然也应该放在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学科背景下。近年来国家先后颁布《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2000)、《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4)等多个文件,对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互联网的融合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互联网新形式的出现,根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发展情况,既需要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整体推进,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等到底应该如何与网络融合,怎样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原有优势与网络融合等做出整体规划;还需要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进行资源统筹,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优势资源、网络技术的优势资源、专门人才的优势资源以及资金资源等进行全方位和跨区域的梳理和统筹,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运转,以资源的最优化打造精品,以资源的自由流动促成共享。最终,在与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中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总之,做好思想政治教育与信息技术融合的宏观规划,将思想政治教育置于时代发展的大格局中而不被遗忘,才能充分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价值;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整体来推进其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才能切实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

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与信息技术融合的一般规律,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预见性。如果说宏观规划是立足当前从更广阔的视野来考察思想政治教育与信息技术的融合,那么把握规律则是从更长远的时间维度,总结过去、研究现状而面向未来,通过探寻规律预见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怎样与未来的信息技术相融合,使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更从容地应对日新月异的技术创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总书记强调“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6]在思想政治教育与信息技术融合中同样要遵循这三大规律,但关于这三大规律究竟是什么,如何才能实现这三大规律的有效统一还需要理论和实践的深入研究。同时,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信息技术融合,需要对信息技术的发展规律进行深入研究,对于近些年来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有何规律可循、未来的发展走向如何等需要纳入我们的关注视野;需要对信息技术时代下广大受众的变化规律进行深入研究,特别是伴随网络发展而成长起来的青少年群体,他们的价值追求、思维方式、话语模式、行为习惯等都受到互联网的深刻影响,要通过他们的日常行为和网络行为表现来总结、把握这一群体的成长规律;需要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进行深入研究,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以来的发展变化情况做系统梳理,总结经验、把握规律,对不同形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机制做深入探究,找准特色、提炼优势。要想真正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与信息技术融合的一般规律,除了要分别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信息技术发展规律、新时代受众成长规律以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外,还要深入探究如何做到这四大规律的有机统一,这样才能科学预见思想政治教育将面临的信息技术新样态、新受众群体和新时代问题,在迎接新挑战时才能不乱方寸、胸中有数。

探索思想政治教育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话语转化,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在把握一般规律的前提下,也应体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信息技术融合的特殊性,搞清楚搭上信息技术列车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相比,到底应该“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一方面,通过充实话语内容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与信息技术融合不应该只是简单地把教材内容、课堂内容搬上平台,还需要根据信息技术平台自身特点和发展要求打造专门的话语内容。这个话语内容既要符合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理、包含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内容的“老内容”,实现课堂内容或教材内容的网络化,促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的共享;又要适应不同信息技术平台的特色生产“新内容”,如要有能够有适应微博、微信、微电影的“微言大义”,也要有能够适应网络技术面向全球的“世界议题”;既要有运用信息技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国际国内、网上网下和民众关心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等“宣传教育性内容”,又要有能够应对网络意识形态攻击、解决网民困惑、回应他者质疑的“回击应对性内容”,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另一方面,通过丰富话语形式解决“怎么教”的问题。互联网是一个信息传播的平台,也是一个内容生产的平台,在这个信息的海洋里人们能够获得多种多样的内容,如何才能在诸多信息中引起受众关注、得到受众喜爱,还需要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表达形式,既要敢于发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声音,更要让思想政治教育的声音悦耳。要把当前发展势头正旺的思想政治教育慕课、微课等新形式教学做大做强做成品牌,把不断开发的思想政治教育APP软件、游戏等大力推广应用,并大胆创新其他新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激活思想政治教育的技术按钮;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术语与网络潮流用语相结合,听得懂网民的话又能讲出网民喜欢听的话,要善于打造能够吸引受众点击并愿意分享转发的亮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总之,探索思想政治教育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话语转化,就是要把有内涵、跟潮流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通过信息技术的完美包装实现华丽转变,让有教育价值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渗透于“高颜值”的信息技术之中,让受众自愿接受并真心喜欢,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编辑:黄扬琦  校对:耿春晓)

参考文献:

[1][6]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9(01).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三十八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

http://www.cnnic.cn/gywm/xwzx/rdxw/2016/201608/t20160803_54389.htm,2016-08-03.

[3]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战略[EB/OL].

http://www.cac.gov.cn/2016-12/27/c_1120195926.htm,2016-12-27.

[4][5]习近平主持召开网络安全和信息工作座谈会强调在践行新发展理念上先行一步让互联网更好造福国家和人民[N].人民日报,2016-04-20(01).

(文章选自《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7年1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